长津湖战役后,88师为何会失利?番号被取消,师长政委均遭撤职
1950年10月25日,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亲自指挥下,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,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。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和朝鲜依山带水,更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亚洲东部的力量博弈。
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与美军进行的一场殊死较量,在此次战役中,第九兵团在整体上占据优势,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胜利。大大削弱了美军北进的势头,迫使美军向南方撤退。而这场战役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88师未能如期完成对美军的围堵,造成美陆战一师大批部队逃出生天。
在这场艰难的战役中,志愿军部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,仅非战斗减员就达到了3万人,这也从一个侧面,反映出当时战场环境的恶劣,以及志愿军后勤供应面临极大挑战的问题。这也成为了后期承担围堵任务的88师未能按时完成任务,造成美军脱逃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时至今日人们对于此次战役的研究仍没有停止,仍需进一步探索其中的优势与不足,更加完整地了解这场战争的本质,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。
展开剩余88%1950年11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与美军的主力部队开启了白热化的战斗,双方一度纠缠在一起,我志愿军部队死死地拖住美军,希望取得一项更加重大的战果,那就是:志愿军之一部插入美军后方,与正面作战部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,一举消灭美军陆战一师。
长津湖是朝鲜战场东部的一个关键点,位于朝鲜的北部,是朝鲜北部最大的一个湖泊。根据当时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命令,美军第十军负责这一区域的进攻。美军的计划是抽取一部分兵力,由长津湖地区向西实施迂回机动,插入志愿军的后方,企图切断我志愿军部队后勤供给线。从而迟滞志愿军部队的进攻,为美军下一步的北进计划做铺垫。
原本美军的计划也是希望可以与西线的第八集团军汇合,对志愿军部队形成两面加攻之势。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不利情形,中央军委在研判了当时的战场局势后,分析出美军想要双向夹击我军,遂派出第二十军、第二十六军和第二十七军组成第九兵团,消灭集结在长津湖地区的美军部队,粉碎美军的作战意图,将战线再次向南推进。
11月27日,美军开始向志愿军部队发动进攻,而就在同一天,第九兵团的部队也发动了对长津湖地区美军部队的进攻。二者可谓都希望与自己的部队尽早汇合,完成合围的军事目的。时至28日清晨,志愿军部队已经完成了对长津湖地区敌人的包围,将美军陆战一师和步兵七师分隔开来,以便于进一步收紧包围圈,方便下一步对美军的全歼。
经过多日的残酷战斗,美军损失惨重,不得已放弃已经攻占的朝鲜东北部地区,在飞机的掩护下希望可以尽快打破包围圈,仓皇向南方撤退。凭借着空中优势,美空军部队一次次出动战斗机向志愿军部队投掷炸弹,掩护美军的突围行动。但是志愿军组成的铜墙铁壁哪是那么容易就被打破的,虽然志愿军遭受到强烈的攻击,但包围圈依然完好如初。
而我军则趁势大举进军,希望一举歼灭美军被围困住的残兵败将。在志愿军的猛烈攻势下,美军的各路军队被压缩至一个叫古土里的地方,此地地形狭窄,正是彻底歼灭美军残余部队的有利地形。
此时负责指挥这些残兵败将的是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,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,他一眼就看出古土里狭窄的地形极不利于美军的机械化行动,而擅长徒步长途奔袭的志愿军一旦将这里团团围住,自己的部队就再无逃出生天的可能性。鉴于此,史密斯立即命令军队在志愿军尚未赶来之际转移部队,企图赶到离古土里仅十一公里的兴南巷,从海上逃离包围圈。
当时负责指挥志愿军行动的宋时轮看出了美军的企图,为了扩大战果,取得更大的胜利,他当即命令志愿军在通往兴南巷的必经之路的1081高地设阻,并命令工兵部队迅速炸毁距1081高地六公里的水门桥。
然而天公不作美,纵使志愿军将士斗志高昂,但缺少御寒衣物,这使得坚守1081高地的志愿军遭受了极其严重的非战斗减员。大量的士兵直接失温冻死在阵地上,而剩余的少量将士难以抵御美军密集炮火的攻击,在付出巨大伤亡后美军终于跨过这一关键阵地。此时,阻击美军的关键就在于水门桥。
志愿军的工兵部队三次炸毁水门桥,但美军却凭借着强大的工业能力从日本空运过来临时材料,迅速搭建起了一座浮桥。志愿军面对这种情况准备拦截,希望可以一举歼灭美陆战一师,从而挫败美军继续向北侵略的企图。
于是志愿军26军奉命奔赴前线,试图在最后关头阻击美军。26军的军长接到这个任务后,他仔细分析了当时各个师的位置分布,但是几乎没有一支部队能在短时间内抵达任务地点,因为距离都非常远,而且气候恶劣,道路崎岖泥泞。26军军长立即与指挥部联络协商,说明自己这里的具体情况,指挥部最终同意延迟部队的到达时间,但这样的要求对于执行任务的部队来说仍然是困难重重。
当时的26军军长张仁初,最终选择将这一任务交给了88师师长吴大林。88师当时所处的位置距离任务地点大约有七十公里,在接到任务后88师立刻动身,经过长途跋涉,88师提前到达预定作战前线。而此时的88师又接到新的命令,是务必于12月3日凌晨抵达下碣隅里,从而切断美军的南撤之路,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,将这股敌人“包饺子”。
然而,最后结果却是88师不仅未能完成阻击任务,甚至自己损失惨重,以至于不得不撤销番号降为团级作战部队,师长和政委也被撤职,甚至差点枪毙,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
原来吴大林在收到赶往下碣嵎阵地的命令后并没有选择立即动身,吴大林之所以没有让部队立即动身,主要是考虑到部队前期的作战已经相当艰苦,加之恶劣的气候和昏暗的天气,部队很容易在山林中迷失方向,他希望等到天气条件稍好时在再动身。
直至3日的下午,他才带领部队出发。因为天气好转,美军的空军也再一次出动,很快就发现了行进中的88师的部队,于是对部队进行了疯狂的轰炸,88师损失惨重,就连师长吴大林乘坐的汽车也被美军军机击中,吴大林负伤并与部队失去了联系。
正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空袭,导致88师未能按时完成封堵任务,原本一场漂亮的围歼战未能如期实施,美军陆战一师还是侥幸逃脱,向南撤退。
事后,得知消息的宋时轮勃然大怒,他一度想要枪毙88师的师长和政委,最后在身边人的极力阻挠之下作罢。但消息传回国内,88师的师长和政委受到了严厉的批评,他们均受到了撤职的处分,88师的番号和建制也被撤销,在1955年军衔评选中,吴大林没有得到任何的将帅军衔。
在笔者看来88师并非不想作为,属实是天不随人愿。陌生的地理环境,百年不遇的极端气候,以及缺乏必要的空中掩护,直接造成了志愿军部队后勤供应紧张,非战斗减员相当严重。这也成为此次担当战役关键的88师未能如期完成战略机动的几个主要原因。文章接下来就将详细分析这场战斗的经验教训。
在长津湖战役中,志愿军遇到了一场百年未有的极寒天气。“冰雕连”的英雄事迹同样发生在这场战役之中,仔细分析当年的天气,就能了解到当年88师失利的原因。毕竟战争的胜利,需要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
1950年的冬天,朝鲜半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极寒天气。据英军情报官回忆当时的天气:“朝鲜半岛的天气经常在雨夹雪、雪和晴天之间转换,可能一开始是雨夹雪的天气,随后又变成下雪天,然后很快就放晴了,但是放晴的天气在夜间会更加寒冷。”
这样的极寒天气,无论是对志愿军还是战场上的“联合国军”,都是一场精神意志的严酷考验。在美军陆战一师11炮兵团记录的天气中,“下碣隅里凌晨最低气温低至-35℃”。因为极端的低温天气,同样影响着大炮射击的精度,所以每天的天气监测是必须的。
朝鲜战争爆发于新中国成立初期,当时我国的气象预报还处于一种萌芽阶段,1950年1月1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成立了气象处,在之后又在长春成立了气象训练大队。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,许多优秀的青年学生加入到气象训练大队之中,后来被分配到全国各个军区以及朝鲜战场上,为部队提供及时的气象服务保障。但是由于美军空袭的不断深入,空袭强度和密度不断增加,加之缺乏专业的观测设备,所以气象服务也是愈发的困难。这也是为什么我军对严寒天气没有充分的准备。
除了低温以外,战场区域的大风也是致命的。据当时的记录,盖马高原上的风速达到了17.9米/秒,在这样的风速下,加之天上的雨雪,很容易使得对战场环境不熟悉的部队在行进过程中迷路。当时的志愿军又缺乏可以进行掩护和高空侦察的飞机,在美军接二连三的空袭下,88师的部队才行进缓慢,两位指挥官才和部队短暂的失去了联系,最终导致了封堵南撤的计划失败。
长津湖之战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,更是人与大自然的较量。在人类所能承受的极寒天气下,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面临着空前的压力,前线作战的士兵棉衣、弹药和粮食无法及时得到补充。这也使得88师没有足够的底气,敢于在不休整的条件下冒雪继续行军,以至于最终贻误战机,部队本身也被美军攻击损失惨重。
总之,极端严寒的天气、武器装备的劣势以及后勤补给的供应不足,和88师擅自更改出发时间,这一系列的因素相互影响,最终导致了志愿军第九兵团未能全面歼灭陆战一师。
而事实上,在朝鲜战争初期,类似于志愿军第九兵团未能全歼陆战一师的战例还有不少。但正是从长津湖战役中汲取了经验教训,志愿军加快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后勤补给能力的建设,使志愿军部队在后期与美军的较量中战斗力大大增强,并且间接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工业迅速发展,在苏联的帮助下改变了极端落后的面貌。
发布于:天津市